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沧海一粟”还是“浮海一粟”?不必太较真

小亢 光明网 2023-12-28
近日,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《前赤壁赋》,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“渺浮海之一粟”,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“沧海一粟”,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,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。“沧海一粟”是否要被改为“浮海一粟”,一时间引发热议。

有记者发现,“语文建设杂志”微信公众号曾刊发文章提到,较早的苏轼手书墨迹本作“渺浮海之一粟”“与子之所共食”,而非我们语文课本上熟悉的“渺沧海之一粟”“与子之所共适”。

若真如上所说,“沧海一粟”和“浮海一粟”的“谬误”,可能是后人传抄错误,也可能是苏轼自己看心情任意使用了不同的词语,如今暂时无从考证。去看看古时作者自书两遍以上的作品,往往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字句,可能是作者本人记忆偏差,或者临时修改语意来符合当下一刻的心境,我们也要正视这种“阴差阳错”的可能。

当然,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性,至少在官方的课本或史料中,我们总是希望以作者最初的版本为准,只是目前所拥有的物料、史料还不足以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,只能暂时认为这两种写法都正确。

那么现在不去苦苦纠结原作到底用的哪个字,而单论一下“沧海一粟”这个词需要改变与否。这让人不由得想起,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,比如粳(jīng)米改为粳(gēng)米、确凿(zuò)改为确凿(záo)、说(shuì)服改为说(shuō)服,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。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,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,而还有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,仍以原读音为准。

从教育部颁布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,正确读音还是大众读音,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。毕竟,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,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,换言之,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?

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,如果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,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。真相很可能是,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,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。

那么重读这首《前赤壁赋》,也许你可以体会到两种不同的心境:“沧海”与“一粟”的对比,突显出个人在这浩瀚世界面前是多么多么的渺小;“浮海”上的“一粟”,却更显个人命运的不确定,有一种漂泊无依之感。两种用法,其实各有各的味道。

朱之蕃《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》。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/光明图片
就像一位网友所说“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,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,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”。原先我们有“沧海一粟”,现在又多了一个“浮海一粟”,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、漂泊不定的寓意,孤独感透纸而出,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,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?反之,若人们使用不便,它适从的语境较少,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足为奇。

当然,此事被热议有其积极意义,会让人们更深入了解《前赤壁赋》的创作历史,体会苏轼当时的不同心境,了解到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有一些传抄错误其实很常见。懂得了这些,也许我们就能重新看待名篇佳句的流传过程,以及常用成语的形成历史,还能感受一下作者创作时的小巧思。

就像鲁迅先生说的,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在词语之境中,我们不必拘泥于既定的,也不必怕寻找和创造新的。所以说“沧海一粟”还是“浮海一粟”,既然争论不下,索性都理解和接受吧。

推荐阅读


1、北京大兴海关查获47千克冰鲜虾!网友评论亮了

2、破译1个甲骨文奖10万元?最新名单公示,此前仅1人拿到→


★更多精彩视频




更多精彩视频,请关注光明网视频号




责编:岳沛  编辑:李佳琦
来源:光明日报  作者:小亢  图片:澎湃新闻、时间视频、光明图片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